Image
Image

畜禽养殖场饲料管理


编辑:2022-02-15 17:05:10

1、原料品质合格,用量符合法规标准

(1)饲料原料应无发霉、变质、结块,无异味、异臭,液体饲料应色泽均匀。卫生指标、有毒有害物质及微生物允许量符合《饲料卫生标准》(gb3078)的规定。禁止使用制药工业副产品。

(2)配合饲料、浓缩饲料和添加剂预混料应色泽一致,无发霉、变质、结块,无异味、异臭。有毒有害物质及微量元素添加量符合《饲料卫生标准》(gb3078)的规定。

(3)营养性饲料添加剂和一般饲料添加剂具有该品种应有的色、臭、味和形态特征,无异臭、异味,所用品种应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布的《允许使用的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以及取得试生产产品批准的新饲料添加剂品种,生产企业应是以取得农业部颁发的饲料添加剂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其用法和用量应遵照饲料标签规定的用法和用量。

2、饲料加工及使用过程管理

(1)设备良好。生产设施卫生管理符合《配合饲料企业卫生规范》(gb/t1576-1)的要求。定期对计量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对微量和极微量成分应进行预稀释,有专门的配料室,并有专人管理。

(2)混合均匀。混合投料按先大量后小量的原则进行,投入的微量组分应预稀释到配料秤称量的5%以上;生产含添加剂的饲料时,根据类别,先生产含药量低的饲料,再生产含药量高的饲料;同一班次应先生产未加药的饲料,再生产加药饲料;生产含不同的饲料时,应避免交叉污染。

(3)检验有效。感官要求、粗蛋白质、钙、磷含量为出厂检验项目,其余均为形式检查项目。

(4)建立制度记录。畜禽养殖场应建立以上饲料加工方面的管理制度,明确各机构、工作岗位及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设置相应的生产记录,以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5)及时更新饲料相关规定。为保护人民健康和生命,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对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的限定条件不断进行调整。因此,应及时跟踪相关规定,以掌握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的规定。

一、功能分区

养殖场通常分为生活区、管理区、辅助生产区、生产区和隔离(粪污废弃物处理)区。生活管理区和辅助生产区应位于常年主导风向的上风处和地势较高处,隔离区(粪便废弃物处理区)位于场区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处和地势较低处。

1、生活区、

主要包括食堂餐厅、职工值班宿舍、娱乐文化室、厕所等.生活区在靠近场区大门内侧集中布置。

2、管理区

主要包括办公室、接待室、会议室、技术资料室、化验室、传达室、警卫值班室以及围墙和大门,管理区在靠近场区大门内侧集中布置。

3、辅助生产区

主要是供水、供电、供热、维修饲料加工和仓库等设施,这些设施要紧靠生产区布置,与生活管理区可没有严格的界限要求,对于饲料加工和仓库,则要求仓库的卸料口开设在生产辅助区向外,仓库的取料口开在生产区内,杜绝外来车辆进入生产区,保证生产区内外运料车互补交叉使用。

4、生产区

主要布置不同类型的畜舍、蛋库、奶厅、输精室、展厅、家畜装运台(必须延伸到场外,保证运输车辆不得到达场内)等。

5、隔离区(粪便废弃物处理区)

隔离区主要是兽医室、隔离畜舍、尸体解剖室、病尸焚烧处理设施及粪便、污水储存处理设施。隔离区应处于全场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处和全场场区,并应与生产区之间设置适当的卫生间距或隔离带。隔离区内的粪便污水处理设施也应与其他设施保持适当的卫生间间距,并与生产区的污道和专用管道相连,与场区外有专门道路和大门相通。

二、规划布局

1、畜舍:应按生产工艺流程顺序排列布局,其朝向、间距合理。

2、辅助设施:生产区内与场外运输、物品交流较为频繁的有关设施,如蛋库、奶厅、输精室、展厅、家畜装运台等,必须布置在靠近靠近场外道路的地方。

3、饲草饲料:饲草等大宗物料的贮存场所、应按照“贮用合一”的原则,布置在生产区内靠近畜舍的边缘地带,要求排水良好、便于加工和运输。干草应堆放在风向的下风处,与周围建筑物的距离符合现行防火规范要求。

4、隔离设施:生产区与生活管理区和辅助生产区应设置围墙严格分开,在生产区入口设置第二次更衣室和车辆设施,一端的出入口开在生活管理区内,另一端的出入口开在生产区内。

一、建设重点和要求

1、改变清粪饲养工艺

养猪场全部推行干清粪方式,取代水冲粪方式;蛋鸡场推行机械刮粪方式;养牛场推行铲车清粪方式。

2、粪便贮存处理措施

粪便贮存处理设施主要有储粪池和沼气池两种。

(1)储粪池:一般应选建在生产区的下风向,靠近污道,便于粪便的清运。一般为地上式、半地上式,也可采用全地下式。地上式一般高处地面1.5—2米,半地下式一般地面上下各1米,储粪池一般为长方形和正方形,设有进、出粪口,要求两个单元以上,可做到轮换使用。由钢筋水泥底(15厘米左右)、四周砖墙(三七墙)和钢筋混凝土(20厘米左右)构成,并进行防水处理,底部留有渗沥液排出口通向污水池,上覆开放式或半开放式防雨上盖。做到“防雨、防渗和放溢流”三防要求。为避免爆炸和沼气熏人中毒事件,不应建设封闭式储粪池。在干清粪方式下,粪便堆放场所容积为:每10头猪(出栏)约1立方米,每1头肉牛(出栏)或2头奶牛(存栏)约1立方米,每1000只肉鸡(出栏)或250只蛋鸡(存栏)约1立方米。

(2)沼气池:采用沼气池处理粪便,沼气池容积每1头猪(存栏)应为0.5—1立方米,每1头牛(存栏)2—3立方米,每100只鸡(存栏)2—4立方米。沼气池具体建设标准和使用应按新能源技术指南操作。

3、污水处理设施

受干湿分离技术不成熟、分离后污水处理难等因素的制约,养猪场应应全部推行干清粪方式,取代水冲粪方式;养殖场要建立雨污分流机制,饮水和冲洗设备应密封良好,注重节约用水,减少污水生产量。

污水池可分为舍边的一级沉淀池、流通过程中的二级沉淀池和***终汇集的三级沉淀池。一级、二级沉淀池要靠近污道,三级汇集沉淀池应选在生产区的下风向的储粪池附近,便于粪便的清运。三级沉淀池为全地下式,深度在2—2.5米,一般为上大下小的梯形,设有进污口和清污口,建成3个以上梯度单元,由水泥底(15厘米左右)、四周砖墙(三七墙)和钢筋混凝土(25厘米左右),并进行防水处理,加盖防雨,做到“防雨、防渗和放溢流”三防要求。为避免沼气产生应注意留有通风口。

在干清粪的饲养工艺下,养殖场污水主要有尿液、冲洗用水和生活用水组成,一方面注重节约用水,减少污水产生量,另外污水经沉淀和一定时期的发酵腐熟,可达到农田利用水平。污水池体积应容纳2个月以上的污水尿液产生量,每出栏1头生猪(肉牛和奶牛可以按照相应关系换算,出栏1头肉牛或存栏2头奶牛相当于出栏10头猪)储存池体积不少于0.3立方米。

4、废弃物处理设施

废弃物是指病死畜禽、孵化繁殖废弃物(蛋壳、死胎、胎衣等)、过期兽药、残余疫苗和疫苗药瓶等。养殖场要在粪污处理区建设小型焚烧炉或化尸池,对废弃物和病死畜禽进行无害化处理。

小型焚烧炉设在专门场所,一般位于粪污处理区,主要用于蛋壳、死胎、胎衣、过期兽药、残余疫苗、疫苗瓶和要求必须进行焚烧处理的动物尸体(牛、猪等大型动物需到无害化处理中心进行集中处理)的处理,养殖场配备的焚烧炉处理能力应在25—50公斤/小时。

化尸池应建在生产区的下风向,且与生产区有一定的距离,主要用于小型动物尸体的处理。化尸池一般为地下园井型,深4~5米,口径2米左右,由水泥底、四周砖墙和钢筋混凝土,并进行防水处理,加盖防雨,并注意通风,使用时定期添加品。

5、雨水、污水分离

养殖场建立严格的自然雨水、生产污水两个独立的排水系统和排水设施,一般采用斜坡式,并保持畅通。雨水沟主要用于收集场内的天然雨水,可采用方形明沟,深度为30厘米,沟底有1%~2%的坡度,上口宽30~60厘米,要防止污水流入,收集后的雨水可直接向农田和坑塘排放,也可流入专门的水窖,以备以后生产使用。尿液和生产生活污水采用暗沟布设,深度到达冬季冻层以下(约1米以下),可用水泥管和pvc管作为管道,注意防止冬季冻结,如果过长可增设沉淀井(15米左右),可防止堵塞,污水终排入沉淀池,经沉淀池处理利用。

6、净道、污道分设

净道是指供健康畜禽周转、人员进出、运送饲料的专用通道。污道是指粪便和病死、淘汰出栏畜禽出场的通道。场区内净道与污道应严格分开。

7、功能区改造

建立生活区、办公区、生产辅助区、生产区及隔离区(粪污废弃物处理区),各功能区应用围墙、水渠或防疫林严格分离,有明确标志。生活区、办公区应位于生产区上风向;生产区应位于隔离区(粪污废弃物处理区)的上风向。

8、生物发酵床建设

该技术适用于猪,也可用于鸡。以谷壳、锯末、枯草菌和酵母菌等复合微生物发酵菌剂制成混合垫料,铺垫在猪舍里,猪的排解物渗入有机垫料,经微生物作用被迅速降解、消化,利用猪的拱翻习性进行粪便的翻埋,便于新旧垫料的更新及好氧、交替,从而达到免冲洗猪栏、无臭味、零排放。生猪发酵床具体建设标准和使用应按发酵床建设技术标准操作。

9、大型沼气工程建设

采用全混式厌氧发酵生物处理技术,通过建设大型沼气工程将养殖场废物转化为沼气、沼液、沼渣,限度提高能源和资源的利用,具体建设标准和使用应按新能源技术指南操作。

二、实施效果与目标

1、养殖场排污口全部关闭。坚决杜绝向河道排放污水,病死畜禽废弃物得到集中处理,有效解决粪污乱排乱放现象。特殊区域的养殖场向污水管网排放污水,必须取得《排污许可证》,并按环保要求进行处理。

2、养殖场粪便和污水全部实现综合利用。粪便主要用于农田直接利用、生产有机肥、沼气能源利用和生物处理(生产菌类和养殖蚯蚓),实现粪便变废为宝,促进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的发展。要求养殖场建立粪便使用、销售记录档案。一般情况下,每亩土地年消纳粪便量不超过5头猪(出栏)、200只肉鸡(出栏)、50只蛋鸡(存栏)、0.4头奶牛(存栏)的产生量,生产1吨有机肥大约需要4吨粪便。污水经沉淀处理后主要用于农田、林果、花卉和蔬菜利用。要求养殖场建立污水使用、销售记录档案。

3、场区卫生整洁,人畜分离,实现清洁生产。

发酵床养猪法又称自然养猪法、生态养猪法、环保养猪法,其技术原理:将活菌添加剂、锯末屑、谷壳、米糠、生猪粪按一定比例掺拌均匀并调整水分堆积发酵使有益微生物菌群繁殖,经充分发酵(1—2周)后,铺垫猪舍(40—100公分),在垫料中形成以有益菌为强势菌的生物发酵垫料,使猪舍中病原菌得以拟制。该生物发酵垫料中的有益菌以生猪粪尿为营养保持运行,调节养殖密度,使生猪粪尿得到充分分解并转化为水分得到挥发,达到猪舍无臭、无粪水排放的环保要求。

一、发酵床菌种的选择

发酵床专用菌种一般是由乳酸菌、酵母菌、芽孢杆菌、放线菌、光合菌等五科十属八十多种有益微生物构成的复合菌群,是一种饲料级微生物微生物添加剂。

目前市场上应用的发酵床专用菌种均是根据我国各地气候、地理条件、微生态环境等实际情况研发出比较适合我国养殖环境的。同时,发酵床专用菌种生产厂家还对多种有益微生物进行了选择、培养、检验、扩繁并复合而成配套的发酵床专用菌,具有有效活菌含量高、活性强、适应性广、发酵分解快、脱臭效果好、持续时间长等优点,更适合我国的养殖环境。

要选择专业公司生产的发酵床专用菌种,专业公司生产的菌种经过筛选、提纯、复壮等多道工序,菌种功能强大,且性能长期稳定可靠,操作起来一般不会出现因人而异的情况。菌种的剂型要合适,一般来说,粉剂固体类菌种,其休眠功能极好,活力和抗逆性极强,易于保存和运输,常温下可保存三年以上,做好的床几个月不放猪仍可正常启动,同时粉剂型还可以分批次在不同时间转入活化状态进行工作,只有外界条件合适时才从休眠状态转入活化状态,不会因一时条件不适合发酵而导致菌种死亡。目前,多使用福建产“洛东酵素”、石家庄产“天意生态发酵床专用菌”。

二、发酵床的制作

1、垫料的选择

垫料原料因不同地方资源情况不同,常用原料是存在差异的,并非千篇一律。如北方玉米产区的玉米秸秆、长江中下游棉花产区的棉秆、水稻产区的稻秸和谷壳、华南地区的蔗渣等等,都可以用来加工作为垫料原料使用。锯末有很多不可替代的独特性能,如,细度较均匀、纤维素、半纤维素含量高,吸水性及通气性好,耐碳化分解等等。锯末来源较便宜且容易得到的地方可尽量使用锯末,锯末不易买到或成本费用较高的地方,也可以用木屑代替锯末。木屑的均匀程度较锯末稍差,其他性能与锯末基本一样,中下层可用较多的锯末。如果用稻壳、米糠、秸秆等代替,表面的20~30厘米仍需用锯末,以便于保温和隔热。目前发酵床垫料主料多采用锯末和稻壳,锯末和稻壳各50%,辅料采用玉米粉。

2、发酵池的建设

猪舍地面进行深挖处理,采用半地上半地下方式,采食平台采用水泥地面,一般宽1.2~1.5米,池深90厘米,垫层90厘米。长度因各场地形及养殖规模而定,每栋长度不宜超过80米,宽度9米以上为宜。

实例:下表是以生长育肥猪栏为例所编列的预算表,以一栋生长育肥栏舍30×11米为例,其中每栏15平方米,养10头育肥猪至出栏,以50%锯末+50%稻壳为主垫料,垫料厚度为90厘米(石家庄地区及周边),猪栏的隔栏为镀锌管焊接而成的栅栏组成。每栏预留南北各一列1.7米宽水泥地面,为全地下式发酵床。墙壁为ptr复合管和砖混结构,屋顶为3层无织性防紫外线毛毡和2层塑料覆盖(跨度为11米,猪栏每栏规格7.5×2米)。此种建造方案造价低,且简单实用。

材料 单价 数量 金额(元)

墙壁为ptr复合管和屋顶 30000

砖混墙壁及其他 30000

湿帘 80元/平方 4平方 320

负压风机 600元/个 1个 600

镀锌隔栏 300元/隔 15隔 4500

推土,平地,挖土方,工时等 6000

预留地面(10厘米水泥地面) 50元/平方 130平方 6500

猪食槽 120元/个 30个 3600

垫料木屑 110元/平方 350平方 38500

3、垫料的制作

按照需要将垫料原料和发酵菌种混合均匀发酵,将发酵成熟的垫料加入发酵池中,表面洒2厘米左右新鲜稻壳,即可养猪。

以福建产“洛东酵素”为例,用量为每平方米200克。发酵时,每平方米垫料加玉米粉2公斤,加水充分搅拌均匀。搅拌过程中,为使菌种充分均匀,可采用逐渐搅拌法,让菌种、玉米粉和少量锯末和稻壳逐级搅拌,再大量加水搅拌,要确保菌种均匀。加水量以手握成团,用力攥恰好有水滴,松手即散开为宜。对搅拌均匀的垫料作堆积发酵处理,5天后,中心温度达到70℃,维持一周,重新翻动,对垫料作二次堆积发酵处理,维持一周,平摊垫料布床,将发酵成熟的垫料加入发酵池中,表面洒2厘米左右新鲜稻壳,即可进猪。

三、发酵床的日常养护

1、发酵床垫料定期补菌

保持发酵床正常微生态平衡,使有益微生物菌群始终处于优势地位,拟制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微生物的特性是繁殖速度快、生长退化也快;环境的剧烈变化也会导致微生物的种群结构发生变化;发酵床日常养护不当会对有益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种群数量产生影响。必须定期对发酵床垫料补充益生菌菌种,可在床面喷洒益生菌扩大液或经饲料添加投入,使添加的目标微生物始终保持优势种群数量地位,同时也确保其增值潜力,为猪的生长发育提供健康的生态环境,确保发酵床对猪粪尿的消化分解能力始终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和状态。

2、注意调节发酵床的水分

发酵床面不能过于干燥,一定的湿度有利于微生物繁殖,如果过于干燥还会可能会导致猪发生呼吸系统疾病。床面湿度必须控制在60%左右,水分过多应打开通风口调节湿度,使发酵床保持一个合适相对恒定的湿度,以确保微生物种群结构的相对恒定。

3、经常观察发酵床上的猪群

人为改变猪只固定地点排粪特点,避免因猪只固定地点排粪造成局部湿度过大,发生霉烂现象。人为引导猪群四处排粪,使粪便在发酵床上更加均匀,当粪尿成堆时挖坑埋上即可。

4、定时对垫料进行深翻

育肥猪、保育猪、怀孕母猪等不同猪群发酵床深翻时间不一。具体如下:育肥猪舍每2个月翻一次,每出栏一批育肥猪对垫料深翻发酵一次,采用挖掘机深翻,翻透;保育猪舍每1个月翻一次;怀孕母猪舍每2个月翻一次。日常管理中,做到勤观察发酵床,可根据发酵床的具体情况和存在的问题,7~8天时间,对发酵床小翻一次,以调节发酵床的表面湿度和粪便均匀度。

5、适时调整饲养密度

根据发酵床的情况和季节,猪的饲养密度不同。一般以每头猪占地1.8~2.0m2为宜,小猪可适当增加饲养密度,夏季饲养密度可适当降低,冬季或床面管理精细可适当增加密度。

四、日常管理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加强冬夏季节的饲养管理

采用发酵床技术养猪,冬夏两个季节的管理是关键技术之一,在冬季,垫床中层温度可升高到45℃~55℃,垫床表层温度达到25℃~30℃,不加温圈舍温度也能达到15℃~24℃,使猪只有良好的体感温度,更利于猪只健康生长。夏季当舍外温度达到40℃左右时,需要通过水帘和负压风机对猪舍进行降温措施处理,调节舍内温度到24℃~27℃左右,减轻猪只体感温度,同上,猪舍两侧建设1.2~1.5米宽的水泥平台,一侧设置采食槽,一侧设置乳头饮水,也利于猪只夏天在水泥地面上休息。

2、发酵床驱虫

采用猪群内服和床上表面喷洒两种方法结合的方式进行。种猪每3个月内服“虫力黑”7天驱虫一次,保育猪转入育肥舍驱虫一次,连喂7天;床上表面喷洒环境灭虫剂“虫净灵”,每15天一次,连续2次。或采用多拉菌素驱虫,间隔15天后加强一次。

3、发酵床脱霉

因发酵床上温湿度有时不均,有时床上会有霉菌毒素产生,所以采用奥地利产“百安明”定期对发酵床进行脱毒处理。

畜禽养殖场生产涉及场地建设、环境控制、繁育、疾病防疫、饲料供应、运输、产品保藏等诸多环节。只有对每一环节进行有效的控制,才能保障生态生产的正常运转。

一、门卫管理

1、进入场区大门的人员都应经过靴鞋底(池)垫,在门卫旁的通道更衣、换鞋,经过洗手,衣、鞋事先经紫外线照射。

2、车辆在场区大门口清洗后,其外表再用有效药液实施彻底,必须经过车辆池进入行政管理区,并在指定区域停放。

3、药液应定期更换,以保证药液浓度有效。

4、场外畜禽产品一律不得带入场内。

二、行政区的管理

外来人员只能行政管理区内活动,不得进入生产区。场外运输应严格与场内运输分开,负责场外运输的车辆或外来车辆只能停放在行政管理区,严禁进入生产区。行政管理区的环境实行每周一大扫,每天一小扫,出现污水、污物及时清扫。

版权所有:晋城源通饲料股份有限公司   备案号:晋ICP备10200661号-2   技术支持:龙采科技集团